次阅读
本期目录
1.自然资源部在京召开“十四五”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部署视频会2.
2.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地质调查现代化
3.让找矿突破“科技引擎”更强劲——中国地质科学院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纪实
4. 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 | 让机制创新再促老矿山“挖潜”
5. 2023(第十二)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在广西南宁开幕
6. 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 | 精准施策,激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效能
7. 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 | 我国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回顾与思考
8. 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 | 从探矿权抽样调查看我国矿产勘查形势
9. 在支撑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中勇当排头兵
10. 辽宁省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
11. 深化央地合作 携手共促发展——沈阳地调中心、省自然资源厅来阜调研
自然资源部在京召开“十四五”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部署视频会
4月27日,自然资源部在京召开“十四五”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部署视频会,通报了“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进展等情况,介绍了本次评估的重点内容。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庄少勤作部署讲话,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主任严光生出席。
会议指出,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顺利推进: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已由七部门联合发布实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已全部获部批复并由各省(区、市)印发实施,全国编制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50个。国家、省、市、县四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为强化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就开展“十四五”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庄少勤强调,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工作;要务实创新,扎实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一要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结合,统筹发展与安全,既要立足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去谋划,通过评估工作为矿产资源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固本底、强优势打好基础。二要创新评估方式方法,切实保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要结合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充分利用好已有基础和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三要加强组织领导。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担起主体责任;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各地要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工作,细化措施,落实责任。
会上,河北、湖南、四川、甘肃等省自然资源厅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作交流发言。中国地质调查局、部有关直属单位和有关司局及相关矿业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等400余人参会。
转自自然资源部
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地质调查现代化
夏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科技创新和地质调查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基本建立了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深地探测、深海探测、空天对地观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干热岩勘查试采、战略性矿产勘查六大战略科技为引领,以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遥感地质调查监测技术、地质钻探技术、地质测试分析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地质信息化技术七大技术体系为支撑的地质科技创新格局,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迈出坚实步伐。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推动地质调查现代化和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对推进科技创新作出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地质调查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围绕全面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和推进地质调查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安排。我们要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职责使命,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地质调查现代化。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地质调查现代化亟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骨干引领作用,统筹协同各类地质调查创新主体,提升整体创新效能。
我们要加强地质调查战略科技攻关,抢占国际地质科技制高点。一是强化六大战略科技引领。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强化深地探测、深海探测、空天对地观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干热岩勘查试采、战略性矿产勘查六大战略科技,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着重瞄准国际地学和地球深部探测前沿,开展深部结构演变和物质循环规律研究,构建深地科学体系,解决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和利用难题,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着重瞄准深海探测前沿,研发深海探测高精尖技术装备,解决全球深海地质科学问题,全面提升深海进入、探测和开发能力,构建海洋地质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战略支撑。锚定国家实验室创建目标,统筹优势力量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实建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三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攻关破解关键共性技术和转化应用瓶颈问题。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三是加大重大科技项目统筹组织力度。注重在地质调查业务实践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统筹策划申报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提升解决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组织实施好地质联合基金,围绕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重大资源环境安全保障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聚集区域优势力量,积极承担科技攻关任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勘查技术体系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本定位,提升基础地质调查能力、提高公益性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需要提升全方位、长周期的基础数据获取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建立有力支撑服务业务发展的自主创新技术体系,需要具备支撑服务高水平科研活动的科技基础设施与装备。
我们要加强前瞻布局,构建现代勘查技术体系,集中力量打破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一是构建立体式、全天候基础数据获取体系。实现“星空地海井”一体化协同作业,加强无人机、无人艇、遥控潜水器、智能化和轻便化的陆海作业平台建设,提升对地球系统数据信息连续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积极推进陆域大地电磁、地球化学及地应力观测网构建,加快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形成长周期多要素获取和感知能力。二是建设智能化、高精度探测观测监测体系。发展高低空、近远海、通导遥一体化调查技术体系,着力攻关制约能源资源勘查、深地深海探测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重点加强新型高精度、高分辨率技术与装备研发,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多维度、多尺度、长时效的综合探测、观测、监测能力。三是优化完善地质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布局。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数据中心、科学观测台站、地质资料库、资源共享网络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加强地质资料集成研究和共享服务应用,夯实开展科技活动的基础条件。
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实现地质调查现代化,迫切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驱动创新的顶层设计,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创新潜能。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升地质科技创新效能。一是构建国家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发挥整体效能,打造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火车头”。建实建强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汇聚区域创新资源,合力解决区域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二是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地质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布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和管理的制度,加快构建地质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强化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践行新时代优秀地质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广大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三是健全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的熟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认定,赋予完成人更大自主权,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探索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开创科技成果转化新局面。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进地质调查面向国际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既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外部需要,也是推进地质调查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持续扩大地质调查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创地质调查开放合作新局面。一是持续推动与国际组织、国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建设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拓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完善全球地学伙伴网络。深化与国际知名地学组织、地学研究机构、一流创新团队的合作,积极主办或参与重要国际地学会议,扩大中国地质调查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二是积极主导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力推进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持续推进“全球岩溶”“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实施,积极推动“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组织实施好沙特地质调查项目,积极争取援外项目支持,参与全球资源环境治理,为自主创新营造开放环境。三是建实建强中国—上合、中国—东盟、中国—非洲、中国—阿拉伯等国际地学合作平台。不断拓展科技合作对象与合作领域,强化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地学合作纳入外交合作重点领域,助力地学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党的二十大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自然资源部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使命任务,强化地质科技创新,系统提升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向着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目标迈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地质科技力量。
(作者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科技外事部主任)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让找矿突破“科技引擎”更强劲——中国地质科学院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纪实
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最核心的位置。
成立于1956年的中国地质科学院(以下简称地科院),是我国地质专业齐全、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的地学科研机构。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推进,地科院快速行动,依托各单位科技优势,围绕制约找矿突破的成矿理论、“卡脖子”难题、关键技术攻关破题,为找矿突破、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战略导向,为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和找矿部署提供支撑。
战略性矿产资源是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核心和关键,对国家经济、国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美国、欧盟、英国等相继发布了关键矿产战略或清单。放眼国内,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急需大量关键矿产资源;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未来会有更大的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重要矿产巨大的供需缺口依旧,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问题仍令人担忧。
作为我国地质事业的高水平战略性研究智库,地科院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正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为根本目标,结合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践需求,全力支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底线研究——以国情调查数据为基础,客观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形势。
地科院资源所南疆铁矿项目组在沙漠边缘进行地质填图
针对当前矿产资源供给存在的安全隐患,结合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面临的各类问题,资源所围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总目标,对如何尽快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推进紧缺战略性矿产增储上产进行了研究。研究提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新区找矿,2023年实现找矿重大突破,2025年形成矿产资源基地雏形;第二层次是已有大型矿山深边部找矿,支撑增储上产;第三层次是重点调查区矿产远景调查,提交后备勘查选区。
基于此,资源所目前正组织相关专家,充分利用国情调查和潜力评价成果,发挥依托矿山建立的系列产学研科学研究基地优势,分矿种研究提出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的建议方案。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资源所正在按照“强化战略导向、突出使命担当”的基本原则,重塑全国矿产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领军地位,力争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找矿重大突破。
强化基础研究,解决制约资源能源成矿的关键地质问题
3月27日,一场聚焦地球深部的学术报告会在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召开。朱日祥、侯增谦等22位院士专家围绕结构探测与深部过程、物质探测与成矿体系、深部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深部成矿预测与潜力评价等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核心关键深地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总开关,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和发动机。地科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科学研究院之一,曾以地质科技理论为国家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建立了卓越功勋。地科院科学家们创造性地提出并丰富发展了地质力学、陆相生油、多旋回大地构造等重要地质科学理论,指导发现了大庆等油田以及粤北铀矿、白银厂铜矿等一大批大型、超大型矿床,为国家的矿业开发及国民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前,随着找矿难度的增加,无论是在空白区发现新矿产,还是在已有矿区深部和外围发现矿体,都需要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的创新,尤其需要对大型矿集区和找矿预测、成矿动力学背景以及成矿过程开展深入探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充分发挥在成矿理论创新、成矿规律研究和微、宏观尺度技术方法手段攻关等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以陆块聚散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响应研究为主线,以专题地质填图为抓手,着力解决制约资源能源成矿成藏中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地科院资源所三稀研究团队在川西甲基卡开展伟晶岩型锂矿勘查
一是围绕冈底斯-喜马拉雅、秦岭、祁连、东昆仑、大兴安岭及华南等重要成矿带,塔里木、鄂尔多斯等重要盆地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持续深化对重点成矿区带、重点含油气盆地整体格架的认识。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华北克拉通北缘等基础调查区的专题地质填图,着力解决陆块聚散过程中岩石、地层、构造等方面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阐明大规模成矿的深部物源、地质过程、流体运移等关键要素。二是加强成矿(藏)规律与找矿预测理论研究。利用岩石圈结构、物质组成及分布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探测,查明成矿(藏)系统的地壳精细结构,揭示成矿深部过程与驱动机制,示踪成矿(藏)物质迁移-汇聚途径,查明流体输导作用,跟踪成矿系统演化的物理、化学和物质迁移轨迹,探明成矿(藏)源-运-储系统和成矿过程,创新成矿(藏)系统理论。
由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创立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力学所),不断凝练、提升地质力学理论,创新形成了矿田构造、油气地质力学等理论技术方法。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该所将继承发展地质力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强化矿田构造、油气地质力学等在能源资源勘查中应用,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科学问题。
不同构造体系的交汇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及油气资源的集中区带。针对这一关键点,地质力学所将地质力学理论与现代地球科学研究前沿成果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微区分析、原位分析等各种探测技术取得的数据和成果,重新划分并建立我国重要构造阶段构造体系及其叠加关系,编制中国构造体系与矿产资源图,为国家战略性资源、能源调查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和岩溶区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岩溶所)的核心业务方向。为了支撑我国广大岩溶地区的找矿工作部署,岩溶所针对典型岩溶区内紧缺战略性矿产资源,进行了成矿条件及赋存规律研究;围绕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程度。通过对碳酸盐型锰矿、铝土矿及卡林型金矿等典型岩溶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方法的研究,查明了西南岩溶区传统优势矿产的资源潜力和分布情况,为西南岩溶区各省份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环所)的技术特点及传统优势在“水”。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该所将重点围绕以水为媒介成生的矿产资源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持续攻关富锂地热水、盐湖卤水等矿产资源成矿理论体系,在重点地区查明矿产资源分布特征与赋存规律,构建矿产资源富集机制,系统探索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圈定适合利用的资源勘查靶区,同时提出资源基地开发利用的用水安全保障建议,全力助推找矿突破目标实现。
强化理论指导,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服务找矿突破的重要抓手
4月底,资源所收到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的获奖通知,“广东大宝山矿区中南部斑岩型铜矿B11—B4线普查”荣获优秀项目奖。
大宝山是华南地区的一个典型铜矿,曾因资源枯竭而被列入“危机矿山”。近年来,资源所研究团队与矿山深度合作,依托“广东省大宝山矿外围(深部)地质找矿综合研究”等横向项目,首次提出了“双推双控双成”成矿模式,并由此实现了矿区西部和北部铜矿的重大找矿突破,首次发现经济价值巨大的富铜矿体,仅富铜矿的新增铜金属量就达12.25万吨,快速实现了老矿山的增储上产。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在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地科院的诸多科技成果都已转化为找矿突破的累累硕果。
仅以资源所为例,其科技成果在西藏自治区甲玛铜多金属矿、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在青海、四川等地钾盐、锂、稀土等找矿中取得重要进展……经过长期积累,资源所不但建立了章源研究基地、南岭研究基地、白云鄂博研究基地、攀西研究基地、甲玛研究基地及扎布耶野外观测站等野外工作平台,而且多个科研团队都在成矿理论与技术方法上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中国矿产地质志》的研编是资源所开展的一项打基础、立长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学工程。经过10年的努力,矿产地质志系列成果成为一套汇集了我国百年矿产勘查和科研成果的典籍。其中,分矿种、分省、分区带的区域性成矿规律及各种矿产地质图、成矿规律图,为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直接依据,4500多个典型矿床、重要矿床的研编成果,特别是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可以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现实参考和找矿蓝本。为此,资源所今年重点加大了其成果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应用服务。在4月召开的第十六届全国矿床会议和第五届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大会,专门设置了矿产地质志与成矿规律专题和中国矿产地质志与地质找矿论坛,重点聚焦研讨中国矿产地质志成果如何在重点矿种和选区等方面有效服务各地的找矿突破。
提升科技能力、释放创新能量、投身找矿工作是地科院人的职责所在,更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锂、铍等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预测评价”项目为例。基于科研团队提出的大花岗岩基地区“体中体”式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模型,湖南和湖北等省相关地勘单位在华中幕阜山西南缘-湘北平江县黄柏山地区取得了重要的锂矿找矿发现,初步估算锂、钽资源已达中型规模矿床,揭示出我国华中幕阜山地区具有巨大的锂等稀有金属找矿前景。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不仅使幕阜山地区有望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大型锂资源基地,而且引领相关新能源企业在湘北投资开展锂资源勘查,有效支撑了我国东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强化技术装备,研发适应绿色高效勘查的“新武器”
当前,地质找矿已从寻找露头矿、浅表矿转到隐伏矿,从低山区转到人迹罕至的中高山区—深切割区,亟待开展多手段、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研究。为了实现高效找矿突破,以绿色勘查、综合勘查、高效勘查为特色的技术方法革新迫在眉睫。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的实施解决了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突破和理论创新,带动全国近1000处金矿被发现,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金大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全面进入了以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为指导、解决能源资源重大问题、实现转型升级的加速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下简称物化探所)将进一步发挥勘查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作用,从立体勘查技术体系构建、核心技术与装备突破、新方法新技术推广三个方面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好技术支撑。
该所重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攻关,推动高精尖勘查技术装备国产化,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地面—井中”多维、高分辨率、高精度立体勘查技术体系。同时,针对覆盖区和高山深切割区技术难题以及实验室分析测试和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方面的短板,加强相关理论与技术关键环节攻关研发,建立覆盖区千米深度立体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和高山深切割区快速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形成商业化高压固体进样专用设备和系列野外快速分析技术,并通过“技术 地区 矿种”三位一体应用和地球化学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实现找矿突破。
持续升级的还有实验测试技术。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测试中心)主要承担地质实验测试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及样品实验测试分析等工作。在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测试中心着力开展了复杂基体矿石中关键组分的多元素同时分析技术研究,构建了野外现场与室内精确相结合的现代仪器多元素同时测试技术体系。
现阶段,测试中心将继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分析测试技术攻关,聚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勘查重点——战略性矿产,开展钾盐、萤石、铬铁矿、铷铯铋锶、铂族等矿产分析测试技术,超高精度铼—锇定年等同位素定年等分析技术的攻关和创新,构建关键矿产分析技术研发与质量控制体系,开展野外现场快速分析设备和方法研发,针对锂、钴、金、稀土等矿产,在甘肃、新疆、江西等地开展技术验证和应用示范。
地质所也在着力攻关矿产勘查新技术方法手段。该所以中亚增生造山带为重点,创新深部找矿技术方法,重视浅覆盖区找矿技术方法研究,研发应用天—空—地—深一体化、立体协同探测技术。地质力学所则创新发展地应力观测技术,研发了适应于3000米~5000米、温度超过150摄氏度的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系统,助力深部资源开发利用。
在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基础上,隐蔽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成为当前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因该油气藏具有构造复杂、运移路径多样、油气储集分散等特点,迫切需要创新开发应用勘探新技术。当前,水环所正在推广应用隐蔽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新技术,形成符合我国地质条件的隐蔽岩性地层油气藏多维勘探技术体系,进一步增强该类型油气藏的勘查力度和精度,切实增强油气资源储量。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科学认知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而今,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激扬的号角声中,地科院将以加倍的信心和热情,加快推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找矿重大突破,并以此为动力,继续前进、铸造辉煌!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 | 让机制创新再促老矿山“挖潜”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环境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今年的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专栏,旨在引导地勘行业广泛参与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凝聚行业共识,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扎实开展。
当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地矿行业也在集中智慧,为提升找矿效率、尽快实现增储上产而调研思考。我国于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新发现并查明了一批资源储量,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原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承担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实施效果评估任务,连续3年对专项进行跟踪调研评估。笔者认为,充分总结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经验,对实施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成 果
可观的新增资源储量,
使“资源枯竭”矿业城市重焕生机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是我国首次组织开展的政策扶持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时间是2004年至2010年。
危机矿山是指在现有开采利用技术、开采能力条件下,保有可采储量的服务年限不足5年(严重危机)、10年(中度危机)、15年(轻度危机)的国有大中型矿山。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在全国共实施了230个项目、52个矿产预测项目和新技术新方法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亿元、地方财政补助资金2.8亿元、企业配套资金13.2亿元。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
——探获可观的资源储量,供矿山企业直接开发利用。截至2010年底,230个勘查项目共新增资源储量:原煤54.5亿吨、金669吨、铁矿石10.5亿吨、铜327万吨、钨40.8万吨、锰矿石1071万吨、铅锌848.9万吨、磷矿石2.63亿吨、银1.02万吨、锑42万吨、高岭土2.11亿吨、铬铁矿石47.2万吨、铝土矿石1144万吨、石墨386万吨、锂2664吨、铍7004吨。据初步估算,新增资源储量的静态工业总产值达万亿元,潜在利润数千亿元。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老矿山和矿业城市重焕生机。通过专项的实施,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7年,使219座濒临关闭的老矿山重新焕发生机,稳定职工就业60万余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其中,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金曦金矿等两个矿山延长开采年限100年以上,湖北省宜昌市樟村坪磷矿等15个矿山延长开采年限50年以上,辽宁省阜新八道壕煤矿等11个矿山延长开采年限30年以上,山西省灵丘县支家地铅锌银矿等16个矿山延长开采年限20年以上,湖南省安化县渣滓溪锑(钨)矿等37个矿山延长开采年限10年以上。一些面临资源枯竭的矿业城市,也因找矿专项而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和转型时间。
——增强了矿山企业投资找矿的热情。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中,由于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降低了矿山企业的勘查风险,促进了国有矿山企业主动投资矿产勘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机制的建立。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取得初步成果后,一些矿山企业进一步投入资金,加大后续勘查力度,并由此培养了一批矿产勘查的技术人才。
——促进了地质找矿技术进步与理论创新。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取得突出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金和技术两轮驱动。政府主导,矿山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单位相结合的合作方式值得推广。专项实施过程中,通过统一的技术指导机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组织全国28个省(区)、168个地勘单位、31个科研团队、230个矿山企业及100多名资深专家参与专项实施,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研发了适合矿区复杂条件下的关键技术,深部找矿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而后,“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启 示
“就矿找矿”是增加资源储量的有效方式,
财政资金拉动增强企业勘查投资信心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成功,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带来了启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矿找矿”是增加资源储量的有效方式。矿床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地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及不同时期地域成矿条件的差异与变化影响,矿床一般具有丛聚性分布和带状分布等特点。在矿山的深部和外围“就矿找矿”是国内外众多矿床扩大储量的重要方式。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实施,证明了掌握成矿规律,是实现资源储量突破的有效途径。
二是财政资金拉动增强企业勘查投资的信心。之前矿山企业对外围和深部找矿心中没底,不敢投资勘查,而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则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与矿山企业资金相匹配,共同投入“探边摸底”,减轻了矿山企业的投资风险,调动了矿山企业投资勘查的积极性。
三是科学组织管理发挥了协同效应。在找矿专项实施中,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起了部、省(区)厅、监审专家、矿山企业、勘查单位层次清晰、责任明确、运转有序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尤其是项目实行的监审专家制度保证了各项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了找矿效果。项目办与专家委员会、各省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勘查单位、外协单位、监审专家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形成了部—厅—市局—矿—队顺畅的组织体系,很好地完成了项目的立项、设计、年度工作方案与成果报告初审、野外工作验收、资料汇交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建 议
加强与老矿山企业找矿合作,
对深部找矿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基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笔者从机制创新的角度,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加强与老矿山企业的找矿合作。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将重要矿山深部作为重点部署的“四区”之一,在已有的大型资源基地,优选国家急需、成矿条件有利、资源潜力大的在采矿山,开展探边摸底、攻深找盲、深勘精查,不仅符合地质找矿规律,而且投资少、前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促进。其中的重点是促进商业性勘查的方式,合作方式很关键。例如,在矿山深边部部署开展大比例尺找矿预测项目,评估矿山资源保障程度,评价接替资源潜力,提出矿山深边部勘查工作建议,可以降低商业性勘查风险,对引导商业性勘查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战略行动平台深化与矿山企业的技术、信息交流合作,为其资料收集、实验测试等提供帮助,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
其次,对深部找矿投入提供资源税费抵扣支持。为激励老矿山投入深部找矿,建议在资源税征收方面增加深部找矿勘查投入抵扣优惠,如同每年的个人所得税有专项扣除政策一样,投入深部找矿或其他勘查找矿都可以有抵扣政策,提高矿山企业勘查投入的积极性。有国家的技术和信息支持,也有税费优惠支持,能让矿山企业降低风险、增强信心,敢于向外围和深部探索。
最后,适度调整矿业权管理政策。对从事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矿山企业,应当允许其以协议方式取得本矿山外围和深部的探矿权。同时,发现可利用资源后,还可以利用其现有的生产设施、技术手段和技术人员。这对矿山企业有益,对社会资源也是一种节约。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3(第十二)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在广西南宁开幕
5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第十二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中国与东盟等有关国家矿业领域的嘉宾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际矿业合作大计。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李金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廖品琥,老挝能源矿产部部长坡赛•赛雅颂,柬埔寨矿产能源部国务秘书索•哈瓦那,印度尼西亚地质局局长苏庚•穆吉延托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李金发代表中国自然资源部对论坛开幕表示祝贺。李金发提出,中国和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在矿业勘查、开发、加工、贸易、下游产业园等全产业领域合作持续深入,矿业科研、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日益频繁,矿业合作已成为双方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合作领域之一。
李金发表示,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框架下,双方将分享到矿业投资和矿产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红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李金发提出四点倡议:一是加强矿业贸易投资合作,提升区域矿业产业链全球竞争力;二是立足“双碳”目标,共谋绿色矿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数据共享,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四是持续推进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
廖品琥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出席论坛的嘉宾表示欢迎。廖品琥认为,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省区,在双方友好合作中发挥了桥梁纽带和窗口示范的重要作用。广西愿同各方一道,共享RCEP高水平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加快建设等重大机遇,用好用足经贸新规则,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就建设更为紧密的绿色矿业发展伙伴关系,廖品琥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拓展和升级合作平台,助推双方矿业合作共赢发展;二是推进矿业经济互联互通,不断夯实双多边矿业合作基础;三是深化国际绿色矿业产能合作,推进区域矿业经济互利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本届论坛以“携手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共谋绿色矿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地学合作机制与信息化服务、矿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国家矿业专场推介与合作、跨境对比研究与找矿勘查、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服务等议题展开探讨交流,并举行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国家矿业专场推介及国际矿业人才交流培训班、矿业展览等活动。
国内外自然资源、地勘地调系统,矿业领域商协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相关国家驻华使领馆、国际地学组织等嘉宾代表约1100人出席开幕式。
据悉,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矿业盛会,自201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11届,累计参展参会企业约3400家,推介洽谈项目1390多个,签约160多个,签约金额660多亿元。在论坛支撑和催化下,先后成立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和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由中国援建的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成为双方矿业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多个矿业项目合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自自然资源部
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 | 精准施策,激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效能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环境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今年的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专栏,旨在引导地勘行业广泛参与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凝聚行业共识,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扎实开展。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在人才、资金、信息、科技、空间五个基本要素齐备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国家还需要制定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阶段相适应的,导向明确、激励精准、约束有效的经济政策,以最大限度激活勘查开发效能。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矿产勘查开发可分为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矿产开发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侧重点明显不同。
基础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勘查寻找靶区,主要产出是地质图件、基础数据、致矿异常信息等公共产品。基础地质调查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资金,资金投入总量直接影响工作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基础地质调查获得的信息越多,对后续工作的指导作用越大。因此,基础地质调查阶段的政策导向,应该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工作程度,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矿产勘查可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小阶段。普查阶段的特征是工程量小、资金需求少、风险大,与初级勘查公司资金实力弱、风险偏好高的特征相适应;详查和勘探阶段工程数量多、资金投入大、风险较低,与大型公司综合实力强、风险偏好低的特征相匹配。随着勘查工作不断深入,初级勘查公司因继续投入能力不足,通常以出售或股权转让等方式将探矿权流转到大型公司。勘查阶段的主要成果为矿产资源储量数据、报告、图件等产品,投资收益可通过转让探矿权或采矿阶段销售矿产品等方式实现。因此,勘查阶段的经济政策应是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多元进入,规范探矿权有序转让。
从投入看,矿产开发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投资主体为综合实力强的企业;从回报看,采矿权人通过销售矿产品实现收益;从投资风险看,开发阶段风险很低,但因矿产品价格波动较大,采矿权人面临的市场风险较高;从涉及主体看,矿产开发涉及所有者、投资者、所在地居民等多个主体。因此,开发阶段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处理好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其中,投资者期望获得回报,国家需要获得所有者权益和税收收入。
制定矿产资源经济激励政策是国际通用做法
欧美国家普遍重视基础地质调查,尤其是地质填图。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自成立之时即把地质填图作为重要工作,并通过《地质填图法案》明确了地质填图的地位。目前,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1∶5万~1∶2.4万比例尺地质填图覆盖率均在80%以上。
目前,国际上在勘查阶段普遍不征收相关税费,并根据资源特点,制定激励措施。一是制定财政补贴或金融支持政策。例如,加拿大建立了流转股票制度,允许勘查企业发行股票融资,并将勘查支出流转给股票购买者,股票购买者的支出用来抵扣其应税收入。澳大利亚制定了风险性钻探补贴,取得资格的企业完成相应工作即可获得补贴,补贴最多可达直接钻井费用的50%。二是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和勘查融资制度。比如日本,政府主要承担前期风险较大的初级勘查,当发现可供进一步详查的矿区后,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或者政府为企业提供勘查补助金,企业投产后上缴一部分生产利润。日本政府还为企业提供了多种勘查融资方式,促进日本企业海外勘查。
在开发阶段,国际上通常征收权利金和矿业年租,并制定各种激励政策。一是资源耗竭补贴。大型矿业公司每年可从所得中留存一笔资金作为资源耗竭补贴。如在美国,矿业权人可少申报5%~22%纳税基础的毛收入。二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为加速企业资金回流,部分国家允许矿山采用加速折旧方式回收投入资金。如加拿大允许矿山从收入中扣除用于开采经营的机器、选厂设施、基础设施及矿山开拓等投入,折旧年限一般为4~5年。
这些做法,都为我国调整、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经济政策提供了借鉴。那么,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经济政策执行现状如何呢?
首先,基础地质调查投入持续下滑,矿产勘查活跃度较低。2012年—2021年,我国基础地质调查投入不断降低,中央财政投入由36.4亿元降至6.17亿元,地方财政投入由14.55亿元降至6.03亿元。同时,受找矿技术难度不断加大,找矿空间不断缩小,以及保护区退出和出让收益前置征收等因素影响,国内矿产勘查活跃度较低。
其次,勘查阶段约束机制有待完善。当前,最低勘查投入标准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具体为每平方千米每年2000元~1万元。显然,最低勘查投入要求已失去应有的约束作用。在矿业权占用费方面,权益金制度改革中将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整合为矿业权占用费,但目前仍沿用使用费标准,即每平方千米每年100元~500元,当前的标准未区分探矿权合理持有与非正常持有,无法发挥激励约束作用。
最后,资源税和出让收益对矿产品价格变动的调节力度不足。大多数矿种的资源税和出让收益,均在开采阶段从价计征。矿产品价格波动对利润和从价计征的税费影响巨大,且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当矿产品价格升高时,收入增量的绝大部分由矿山企业获得,所有者权益征收不足;当矿产品价格降低时,销售收入减少额的绝大部分由企业自行承担,继续从价计征资源税和出让收益,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
构建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举的经济政策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
——基础地质调查阶段加大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由中央和地方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建立基础地质调查专项资金,明确资金安排计划,形成多层级、多渠道资金投入的体制机制。优化资金支出结构,从项目质量、工作进展、经费管理等方面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勘查阶段建立激励约束并举的政策体系。一是研究建立勘查成本抵扣机制。参考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建立包含勘查方法、勘查阶段、勘查工作量、价格体系等指标的抵扣标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勘查成本抵扣程序。探索勘查投入抵扣流转制度,允许探矿权人将其勘查支出流转给矿山企业,为其矿产勘查进行融资,流转支出作为矿山企业的支出,抵扣矿山企业的应税收入。二是研究建立矿产勘查金融支持政策。针对不同勘查阶段的风险程度,研究制定详细的勘查成本补助措施,引入优惠贷款、担保等融资模式,为探矿权人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完善最低勘查投入要求和探矿权占用费制度。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价格变动、勘查阶段等,修订最低勘查投入要求。制定占用费标准,区分探矿权持有年限,减免首设5年的探矿权占用费,大幅提高延续时的标准,促进勘查投入和流转。
——开采阶段完善收益分配制度。一是建立适应矿产品价格波动的矿业权出让收益率评估调整机制。以矿产品价格变动为基础,定期对收益率的适应性进行评估,适时对收益率进行调整,形成矿业权出让收益率跟踪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建立资源税和出让收益缓缴和减缴机制。加强矿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及时调整资源税和出让收益征收标准。如当矿产品价格降低到一定值,可考虑减征一定比例资源税、缓缴出让收益;当矿产品价格升高后,可恢复资源税征收,并补缴欠缴的出让收益。三是建立矿山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制度。建议将采矿业纳入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对先进适用技术更新改造、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加快企业资金回笼。
来 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 | 我国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回顾与思考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环境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今年的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专栏,旨在引导地勘行业广泛参与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凝聚行业共识,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扎实开展。
我国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回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摸清国民经济恢复和国家发展建设情况,我国集中力量探明了建设基础工业所急需的矿产储量,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磷矿等作为重点。1964年“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的背景下,国家有目的地加强了重点地区的矿产勘查工作,地质找矿再一次维持了几年的小高峰。截至1978年,我国累计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产达134种,发现了西藏玉龙铜矿、山东焦家金矿等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20世纪5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先后在川中、大庆、东营、江汉等地开展了石油会战,推动了我国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和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同样,20世纪50年代的铁矿大普查和70年代末富铁矿大会战,也使我国基本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五大钢铁工业基地,构建了辽宁鞍山—本溪、四川攀枝花—西昌等十大铁矿石生产基地的格局。此外,1964年~1965年进行的新疆铬矿会战,1963年的诸广山铀矿普查勘探会战和苗儿山铀矿普查会战等,都曾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大会战的杰出案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复苏,地质找矿进入大调整时期。1985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固体矿产普查工作,1986年《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的相继出台,推动了地质找矿布局的调整,提出大力加强区域调查和普查工作,重点加强煤炭、铀等能源矿产普查和勘探,统筹安排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普查,以及加强中小比例尺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油气、金、银、铜、铝、铅锌、锡、富锰矿和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勘查成为重点内容。
20世纪90年代,受国内需求减弱、国际矿业周期低谷以及地质找矿地质机制的多重影响,我国的地质找矿进入历史性的寒冬期。这一时期,油气勘查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决策,先后在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等地开展石油大会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固体勘查也发现了云南金顶铅锌矿、攀西钒钛磁铁矿、甘肃金川镍矿、河南栾川钼矿及广西下雷锰矿、新疆罗布泊钾盐等一批大型矿床。同期,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有色金属总公司以及原地矿部等先后在国外进行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索。
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矿产资源需求大幅提高。经中央批准,1999年起,原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其中的找矿方面称之为“地质大调查”。地质大调查聚焦4大油气资源新区和16个重点成矿区带,在经常性调查的基础上,实施了多轮针对性的找矿专项行动。2004年,《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实施,以地勘单位为主体不断加强危机矿山周边和深部的找矿力度。200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和全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等国情调查。2008年我国近30年来再次启动新一轮全国铁矿勘查,挖掘了西部新区的找矿潜力,东部地区一批大中型铁矿山深部和外围取得了一定突破。同一时期,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中国企业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工作。中冶集团、中色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部分民营企业和地勘单位在境外资源勘查开发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为进一步保障矿产资源供应,加强国内地质找矿力度。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这一行动是对全国地质找矿工作的规划部署,以23个矿种为重点,基于“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围绕重点成矿区带,以整装勘查区为重点,依托大型骨干矿业企业,开展矿产勘查,开创了我国地质找矿的新局面。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大背景下,原国土资源部还先后开展了老矿山深部与外围找矿(2012—2014年)、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2016—2018年)等重大地质调查与勘查项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十年来(2011—2020年),通过实施地质找矿运行新机制,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形成了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设了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性强”的综合利用基地,基本形成了大宗紧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矿产并举、开源节流并举、东西并重的勘查开发布局。
对国内地质找矿战略行动的认识与思考
我国地质找矿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表现出“三起三落”的阶段性特点,这与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思路、政策导向以及国际矿业形势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以及新世纪初的十年是我国地质找矿和矿业发展的繁荣发展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一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十分旺盛,国内实施重大找矿战略及专项,财政投入大幅提升,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矿种的勘查工作,同时提升矿业发展能力。二是国际矿业形势持续向好,刺激国内市场主体参与地质找矿的热情高涨,市场发挥了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相比之下,地质找矿的低谷期大部分与国际矿业大环境低迷期、国内矿产资源战略与矿业政策改革调整阶段等高度重合。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所在,充分体现在地质找矿领域。历史经验表明,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石油会战、钢铁会战等取得了卓著的找矿成绩。新世纪以来,地质大调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的实施再次推动了我国的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找矿模式存在投入—产出效益不足、组织实施和成果管理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深刻认识并及时优化完善。面对当前严峻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继续坚持国家地质找矿行动与专项的实施是短期内保障资源供给的必要手段。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需要深刻总结以往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具体战略目标,细化完善组织实施形式,优化工作体制机制。
地质找矿作为矿业的最前端,与后续的矿产资源开采、冶炼、加工、综合利用等密切相连,地质找矿的核心价值在于支持后端环节以形成矿产品,进而产生经济效益,保障资源安全。因此,地质找矿的平稳运行需要从矿产资源管理的全过程给予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实践表明,地质找矿后端涉及的矿业权出让制度、权益金制度、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等都会反过来作用于地质找矿,影响市场主体热情,制约资金投入效率等。在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时期,我国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迎来了重大改革发展。在新的时期,稳步推进矿产资源管理相关制度的改革,加快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的落地实施,对于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促进国内矿业高质量发展十分必要。
资金投入是地质找矿的“牛鼻子”,是地质找矿供给侧的最前端、最关键要素,是开展找矿项目、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培养地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历史经验表明,资金投入机制是地质找矿工作机制中的关键部分,资金投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金三元投资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地勘基金的建立与改革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质找矿的工作进程。
在新发展阶段,地质找矿投入机制的变革要紧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地质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厘清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的边界定位,明确两级财政投入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十分重要,目的在于合理配置资金,优化运行方式,保证产出成效。
来 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 | 从探矿权抽样调查看我国矿产勘查形势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环境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今年的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专栏,旨在引导地勘行业广泛参与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凝聚行业共识,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扎实开展。
完善制度 激发活力
——从探矿权抽样调查看我国矿产勘查形势
王峰 杜雪明 张凤仪 姜杉钰
矿业权的规模、分布等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矿产勘查的现状和形势。笔者从自然资源部2022年公示的11639个非油气资源探矿权中(主要为2021年度的探矿权),随机选取1044个(占比9%)进行抽样调查,对其中的有关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
我国矿产勘查后劲不足,投资市场体系尚不完善
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探矿权管理需要平衡“控”与“放”。
抽样数据显示,1044个探矿权中有57.6%设立在2008年和2009年,而2010~2021年设置的探矿权占比仅为42.4%。这样的分布结构与近年来公布的新立非油气探矿权分布结构基本一致,说明所抽取样本能够基本反映全国探矿权的情况。
笔者分析认为,造成这一时期新立探矿权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在当时严格探矿权管理和出让方式限制的同时,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控”与“放”的平衡没有把握好,加上一些市场的影响而形成的。2006年,原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收紧申请在先方式,从2006年起年度新增探矿权有所减少。2008年起,原国土资源部对新设探矿权的管控进一步加强,加之其他多项政策措施叠加,2009年新增探矿权开始大幅减少。2009年底,原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申请新立、延续、合并、分立探矿权,变更勘查矿种,需编制勘查实施方案,且必须符合探矿权设置方案,提高矿产勘查准入门槛,造成2010年新增探矿权继续快速下降。
2011年,原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的通知》,强调全面实行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并实行部省审批备案,矿业权设置方案未经批准或备案,不得新设矿业权。2011年,新增探矿权降为1366个,此后年度新增探矿权未再超过2000个。2015年,原国土资源部针对新增探矿权数量减少的现象,出台了《关于做好矿业权设置方案审批或备案核准取消后相关工作的通知》,取消矿业权设置方案审批或备案核准,虽然做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没有扭转整个新立探矿权数较少的局面。2017年和2019年,新的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市场竞争出让,每年的新立探矿权数则降至千位数以下。
——民营企业是勘查市场主体。
抽样统计的1044个探矿权中,有735个为民营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控股的混合企业)持有,占比70.4%;国有地勘单位及其控股的相关公司持有132个;其他国有企业(包含国有控股混合企业)持有177个(见图1)。这反映出,目前我国大部分探矿权归属民营企业。这些民企绝大多数以自然人名义投资,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注册资本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投资勘查找矿的民企类型也呈多样化,样本中有房地产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农业公司、贸易公司、科技公司等,反映出我国矿业仍有很大的投资吸引力,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矿产勘查并非由专业勘查公司来开展,并缺少西方国家通过证券市场或投资基金来融资的渠道,矿产勘查投资市场体系尚不完善。
图1 1044个样本的探矿权人性质
——国有地勘单位是勘查主体但不是市场主体。
民营企业大部分仅仅是投资方,没有专业勘查技术力量。此次统计的735个民企探矿权中,有64.9%的勘查单位为国有地勘单位,26.4%聘请了民营地质勘查公司进行勘查,剩余8.7%自行开展勘查工作。从年度勘查投入来看,公示有勘查投入的占64%,没有公示年度勘查投入的占36%,但几乎都交了年度探矿权使用费,也反映出大部分民营企业想通过投资勘查找到有用的矿,使自己的探矿权升值。
从统计结果看,国有地勘单位作为主要的勘查技术力量,在我国矿产资源勘查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参与勘查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自行持有一小部分探矿权进行勘查;二是采用联合风险勘查模式邀请社会投资,一般保留民企探矿权中15%~30%不等的股权;三是由民企委托国有地勘单位开展勘查。这些现象表明,地勘单位无论在资料积累,还是人才技术力量上,对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影响巨大。国有地勘单位在矿产勘查方面的表现,也反映了1999年国有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勘查队伍建设与最初目标虽有所偏差,但总体方向是正确的,都各自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且两者作用互补。同时,也要注意到,还有26%的民企探矿权聘请了民营地勘公司来开展勘查,引导和发挥好这些民营地勘公司的作用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课题。
——勘查阶段倒挂反映出矿产勘查后劲不足。
1044个探矿权中,处于预查阶段有10个、普查阶段192个、详查阶段347个、勘探阶段495个,呈倒三角形分布(见图2),反映了矿产勘查的退化表现,基础不牢,未来形成矿山的后劲不足。笔者深入分析1044个样本中勘查风险较大的金属矿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造成全国探矿权阶段分布出现这种结构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新增探矿权呈减少态势。
图2 1044个样本的勘查阶段分布
——2017年重大制度改革后国有企业探矿权比例提高。
2017年,《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决定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审批。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对矿业权管理改革十分关键。对比2008~2017年段和2018~2021年段1044个有效探矿权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17年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后,民营企业和国有地勘单位持有的探矿权所占比例分别从2017年前的74.37%和15.49%降低至66.1%和9.5%,而国有企业明显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实力相对更强,比民营企业更有机会获得探矿权。从民企探矿权的勘查单位的变化情况看,勘查资质取消后,市场对国有地勘单位的认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继续深化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规范完善矿产勘查市场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笔者建议:
一是继续深化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放开探矿权的投放限制。
从实际情况看,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是影响新立探矿权数量的最主要因素,仅仅依靠中央与地方加大矿产勘查投入是不足的。当前财政资金紧张的大环境下,如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勘查是关键。按照探矿权竞争性出让为主的政策要求,加大新设探矿权出让数量是相对有效的方式,无论是“矿产勘查工作空白区或虽进行过矿产勘查但未获可供进一步勘查矿产地的区域内”,还是允许社会申请新设探矿权区块,应放开探矿权区块设置的管控,多拿出相关区块竞争出让。目前,已有一些省区实施无底价出让矿产资源普查探矿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探矿权投放不足、社会投资吸引不力的问题。
二是在法律与政策上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国有地勘单位事企分离改革,既要有市场主体,也要有公益队伍。
从抽样调查中可以看到,经历20多年改革以及市场的洗礼,国有地勘单位在我国矿产资源勘查中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地勘单位能主动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有关。由于体制的原因,这些仍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的国有地勘单位并不是我国主要的探矿权人。他们有专业人才、技术和设备,但不是市场主体,更多的是作为技术服务组织,承接委托的找矿活动,与国外矿业市场有明显的差别,他们的活力并没有充分释放。因此建议在政策上配合地勘单位事企分离,调整事业单位持有探矿权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同时,优化地勘单位事业部分更有效地承担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
三是规范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市场,引导好社会投资。
从抽样样本分析来看,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市场尚不规范。表面上看并不缺乏资金,市场对矿业仍有很强的投资吸引力,但仍停留在矿老板时代,资本和技术没有很好地融合。让两者融合,是矿产勘查市场建设的关键目标,需要政府来规范和引导,例如可以在规范储量分类、勘查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完善,引入第三方监管体系等。
四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整合力量开展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发挥制度优势不是重复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在矿业领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随着找矿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深部矿产的勘查,需要大量的基础地质信息、专家分析和专业的矿业公司支撑。通过政府整合力量,做好利益分配,发挥企业、地勘单位、科研院所的力量合作找矿,十分必要。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来 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在支撑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中勇当排头兵
李国照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对我们这支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转制队伍来讲,领会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是担当新使命、履行新职责、展现新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2023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工作会议都作出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部署安排。这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投身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实践的根本遵循和奋斗目标。
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我们将强化政治机关的根本属性,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胸怀能源资源安全“国之大者”,坚决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力支撑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工作,紧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机遇和局党组加快指挥中心系统改革发展的强劲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安全发展,奋力锻造政治坚定、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的专业化地质调查队伍。
聚焦核心业务,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我们将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聚焦业务“主航道”,做实做强做精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核心主业,把人力、物力、财力精准投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逐步形成以金为特色的战略性矿产“基础调查—调查评价—区块优选—重点勘查—境外矿业服务”的全链条业务体系。
一是牵头实施全国金矿重点调查区调查评价,打好金找矿突破攻坚战。在秦岭、东天山—北山、阿尔泰准噶尔、辽东吉南、华北陆块北缘、上扬子东缘、西南三江等成矿带优选10个重点调查区开展调查评价,提交优质勘查出让区块建议,助力秦岭、湘西、辽东等大型金资源基地建设。二是牵头开展金锑锂铍矿产找矿靶区调查评价工作,打好战略性矿产找矿靶区与后备选区攻坚战。在秦岭、西昆仑—阿尔金、东天山—北山、吉黑东部、上扬子和江南陆块南缘等重点成矿区带,围绕金锑、萤石、锂、稀土等战略性矿产开展调查评价,提交靶区和后备选区,有力支撑秦岭、湘西金资源基地、阿尔金—北山萤石资源基地建设。三是牵头开展全国金矿资源潜力动态评价工作,打好潜力评价和选区部署攻坚战。系统总结全国重点成矿区带的金成矿规律,动态评价全国金矿资源潜力,集成全国金找矿勘查成果和数据,提出全国金矿勘查部署建议。四是打好西秦岭寨上金矿勘查基地重点突破攻坚战。依托西秦岭岷县寨上金矿勘查核心区,提交资源量;依托甘肃梅川—浦麻地区金矿资源潜力评价外围,提交优质勘查区块,实现找矿突破勘查成效最大化。
坚持协调发展,提升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能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加快打造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专业化队伍。根据相关部署,我们将兼顾做好自然资源要素调查、监测、观测工作,强化自然资源领域任务一体化发展,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支撑与成果集成。
一是立足黄土高原、黄河中游粮食主产区,推进陕北沙漠黄土过渡带地表基质调查示范试点,形成黄土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成果,为土地保护、粮食安全、生态修复等提供支撑服务。二是以渭洛黄湿地为重点,开展秦岭—黄土高原过渡带自然资源要素调查、监测,积累汇聚多门类自然资源数据,开展综合研究,形成区域山、水、耕地等多要素集成成果,支撑自然资源监测网建设。三是延伸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调查,持续做实汉丹江等重点流域及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等重大工程区水循环与水平衡研究,支撑区域水资源确权工作。四是持续做好自然资源监测、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国家级外业核查等专项任务,支撑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督察工作。
强化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的“双引擎”,是加快队伍改革发展的关键。
我们将发挥创新引领带动作用,锚定新业务布局,深挖内生动力,重点在特色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信息化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更大作为。立足四大科技创新方向,构建“项目(数据)+平台 人才 载体 制度”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国产高光谱遥感卫星矿物地质填图技术,探索金等战略性矿产快速找矿预测方法,推进建设金矿勘查技术创新中心;开展黄土高原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互馈机制研究。立足主责主业,以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数据为特色,围绕原始数据、成果数据、基础数据和系统数据4个板块,全面收集、整理中心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物探、化探、遥感和地质钻孔数据,牵头汇聚全国金矿勘查数据、钻探工程数据等,以“数据 系统 应用”模式,建成安全稳定的基础设施环境、先进可靠的矿产数据管理平台、安全共享的矿产数据池;组织开展数字秦岭成矿带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化能力水平。
统筹安全与发展,夯实安全发展基底
我们将着力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全面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以“百分百的清醒”“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严上加严、紧上加紧”的态势大抓安全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着力构建政治和安全生产领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防范体系,确保内部高度安全稳定。我们将坚持大抓安全文化建设,以安全警示、现身说法等形式,引导全员牢固树立大安全观。坚持贯彻安全先行理念,推行“安全有保障以工作为主,安全有隐患以安全为主”的工作模式,严禁任何人任何时候带病上岗、带隐患作业;坚持加大安全经费投入,配齐配足配全安全装备,严格安全培训、安全评估和安全检查,坚持“一票否决”原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问责制度。
完善制度体系,提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我们将以“制度大检查”为抓手,抓好“立改废释”,构建涵盖组织、制度、人才、运行、监督、考核与奖惩等6个方面的管理体系;加快完善以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整体推进综合管理业务系统建设。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加快野外条件保障现代化标准化建设要求,着眼“四化”目标,科学合理规范办公区、生活区、功能区,优化改善野外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综合保障水平。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一以贯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部局党组和指挥中心党委决策部署要求,加快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要求,把“两个维护”体现到地质调查事业的方方面面。
聚焦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将强化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政同责,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力,优化践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运行机制,大力支持法人负责制使其优势发挥最大化;突出强化党委领导保障、党支部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眼打造“四强”党支部,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抓实巡察“回头看”问题整改,推进内部巡察全覆盖,加强野外项目检查和廉政风险排查。精准运用“四种形态”,突出抓教育、抓作风、抓执纪、抓问责,坚决防范遏制违法违纪隐患苗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建立落实挂钩帮建制度,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不遗余力推进暖心工程,提升干部职工获得感归属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指引,在部局党组和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为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辽宁省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
《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按照《实施方案》所确定的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率达到国家要求,并实现碳达峰目标。
全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是现阶段辽宁具有依赖性的基础能源,能源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要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在确保能源安全基础上,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全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积极推进徐大堡核电二期顺利建设,努力争取徐大堡核电一期等项目尽快核准并开工建设,谋划研究徐大堡核电三期等项目。
合理调控油气消费,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积极扩大上游气源供应,优先保障民生用气。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到2030年,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 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50%。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
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上限,严控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建设生态绿色廊道,留足城乡发展生态空间,推动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禁止“大拆大建”。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建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
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提高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新增城市公交、出租车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基本达到100%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发展多式联运和智能交通,强化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融合。
加快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燃料电池汽车等,积极支持氢能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推广应用,依法合规推动老旧车辆注销报废。到2025年,新增城市公交、出租车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基本达到100%。
提高铁路电气化率,促进交通运输“以电代油”。协调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提升铁路电气化水平,加快推进溪田铁路、沈丹线和辽溪线铁路等实施“电气化改造”。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新能源、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推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推动建立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联网 ”回收模式,加快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提升行业规范化发展水平。
还将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统筹安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和用地,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厨余垃圾应收尽收,合理确定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的布局,提高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比例。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避免产品过度包装,推动源头减量。统筹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来源:辽沈晚报
深化央地合作 携手共促发展——沈阳地调中心、省自然资源厅来阜调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支撑阜新市快速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贾伟光书记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王文国副厅长一行8人于5月26日来阜开展工作调研,就阜新地区油气勘查等工作进行对接交流,提出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推进阜新多能源基地建设,实现“煤炭阜新”向“能源阜新”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
调研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宋海泉同志主持,孙宇副市长、市油气办、阜蒙县政府及中国地质大学等相关专家参加调研会议。
会上,沈阳地调中心简要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情况、沈阳地调中心在阜新地区及周边开展的地质找矿工作、在阜新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工作部署和阜新盆地多能源基地建设工作情况,并向市自然资源局移交辽阜地2井成果资料。市自然资源局简要介绍阜新地区近年来油气和地热勘查工作情况,与会部门、专家进行了交流研讨。
贾伟光书记、王文国副厅长分别讲话。一是表示将大力支持在阜新地区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二是在原有油气工作基础上,在阜新地区建设大型多能源基地;三是构建央、地、企工作新机制,与阜新市政府签订战略协议。
孙宇副市长作总结发言。一是感谢沈阳地调中心、省自然资源厅多年来对阜新地区的支持与帮助;二是恳请沈阳地调中心、省自然资源厅加大对阜新地区的投入力度、继续对阜新予以支持;三是一定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向纵深发展。
转自阜新市自然资源局政务
阜新矿业协会
地址: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新华路时利和后身 邮编:123000 电话:0418-2268008 手机:15134037997 传真:0418-2268009 邮箱:12510304@qq.com
阜新矿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1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