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信息简报-第五期

2021-10-03 10:58:21

次阅读


本期目录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

2.李克强出席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开幕式

3.韩正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举行第二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4.2021“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举办

5.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采通报(2020年度)

6.《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显示:近五年我国天然气储量产量实现快速增长

7.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

8.自然资源部关于发布《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等10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9.辽宁:今年50余家矿山企业申报绿色矿山

10.辽宁省召开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

11.采煤塌陷区成为“金土地”的奥秘

12.省自然资源厅到我市调研指导生态修复工作

13.副市长孙宇深入矿山企业实地调研我市煤矿生产建设工作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第二十一次会议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8月3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国家储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强化战略保障、宏观调控和应对急需功能,增强防范抵御重大风险能力。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要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构建系统完整、协同高效、约束有力的统计监督体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反垄断监管,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针对一些平台企业存在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等突出问题,我们加大反垄断监管力度,依法查处有关平台企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稳步向好。
  会议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国内和国际,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引导督促企业服从党的领导,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鼓励支持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制度等。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良好格局。要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要加强竞争法律制度和政策宣传培训,强化企业公平竞争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堵塞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能。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平台经济、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执法司法。要完善反垄断体制机制,充实反垄断监管力量。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国家储备顶层设计,深化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中央政府储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物资储存和调运基础设施网络,国家储备基础和实力不断增强,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我国是大国,必须具备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实力和应急能力。要统筹解决好“储什么”、“谁来储”、“怎么储”的问题,系统规划、科学优化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加快补齐补足关键品类物资短板。要加快健全统一的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健全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优化重要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分类分级落实储备责任,完善储备模式,创新储备管理机制。要完善战略储备市场调节机制,增强大宗商品储备和调节能力,更好发挥战略储备的稳定市场功能。要加大国家储备监管力度,发挥专业监管、行业监管、属地监管合力。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们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
  会议强调,要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扩大环境容量的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强化法治保障,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要加强系统监管和全过程监管,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决不手软,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要注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体现差别化,不搞一刀切。
  会议指出,统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完善统计监督作出制度安排,查处了一大批统计违纪违法案件,统计监督取得明显成效。要加强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的统计监督,重点监测评价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情况、重大风险挑战应对成效、人民群众反映突出问题解决情况等。要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加大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夯实统计基层基础,把情况摸清,把数据搞准,使监督结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要推动统计监督和纪律监督、组织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等统筹衔接,加强工作协调和统计监督结果运用,提升监督效能。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源:新华社

 

李克强出席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开幕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3日以视频形式出席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李克强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满足生态文明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面对全球自然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李克强指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加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让生态系统恢复生机。强化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地、生态廊道修复,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李克强强调,疫情后推动经济复苏,是人类发展的必须,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要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发展绿色金融,研发推广绿色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让绿色低碳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李克强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当前与长远相互兼顾、减缓与适应全面推进,通过节约能源、优化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森林、海洋等碳汇资源,实现共同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李克强指出,进一步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坚持联合国在生态治理规则制定中的主渠道作用,寻求各方“最大公约数”。大国要显示担当,发挥正面引领作用。李克强强调,中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绿色转型。中国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实现“双增长”,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近期中国云南象群迁徙受到广泛关注,表明我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重视保护自然。中国积极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前不久,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中国正式上线。中国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大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方愿同各方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四年一度的机制性会议,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本次会议由法国政府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主办,主题为“同一个自然,同一个未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多国政要、工商界代表等与会。

来源:中国政府网

韩正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举行第二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通过视频方式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举行第二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韩正表示,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一重大宣示再次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的负责任态度。中国已经着手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方一直是言必信、行必果,有信心、有决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韩正指出,中欧应当充分利用高层对话平台,进一步落实双方领导人共识,推动中欧绿色合作不断深化,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要强化机制引领,增进理解互信,加强政策沟通协调,聚焦重点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力争取得更多丰硕成果。要践行多边主义,助力落实《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合作注入信心。中方愿与各方加强协调、弥合分歧、促进共识,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东道国,中方期待与各缔约方共同努力,推动大会取得成功。蒂默曼斯表示,欧方高度赞赏中方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巨大努力,愿与中方不断加强在环境与气候领域的对话协调,共同为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作贡献,支持中方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来 源:新华社

2021“一带一路”

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举办

9月9日-10日,2021欧亚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旨在进一步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间地学务实合作,提高携手应对全球重大挑战的能力,共促地球科学交流与矿业繁荣,推动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参加论坛的代表认为,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矿业作为众多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作用,各国应开放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矿业投资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全球经济繁荣作出应有贡献。该论坛迄今已举办3届,成为上合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地学合作交流和矿业投资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以“地学务实合作新起点,矿业投资发展新征程”为主题,包括上合组织国家地质调查局长论坛和“一带一路”国际矿业投资高峰论坛。在首次举办的上合组织国家地质调查局长论坛上,来自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地矿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及驻华使节代表,围绕后疫情时代地球科学与矿业投资领域国际合作、地质矿产科技创新、信息共享、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治理、地学人才联合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下一步合作达成共识。一是建立上合组织国家地质调查机构高层定期会商机制,就共同关心的区域及国际重大资源环境及灾害问题,定期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二是深化地学领域务实合作,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国家发展能力和水平,谋求共同发展。三是加强地质矿产科技创新合作,助推形成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相关产业联动的绿色发展格局,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碳排放。四是加强矿业信息互通共享,为国际间矿业投资与贸易合作带来更多便利、创造更多机会、降低更多风险,促进合作共赢。五是共商国际地学计划,推进区域地学发展,服务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和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六是加强人文交流与人才培养,促进文明互鉴和社会共同进步。在“一带一路”国际矿业投资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政策市场、投资机遇、投资案例、技术应用4个方面作专题报告,深入交流了地学合作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了区域内矿产资源投资机遇和挑战,解读了各国最新矿业管理政策改革动向,分享了绿色勘查、绿色开发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装备等。此次论坛由自然资源部、陕西省政府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市政府支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联合主办。

来 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采通报(2020年度)

2020年,自然资源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批示精神,积极推进油气探采一体化、探矿权竞争出让等勘查开采管理制度改革措施落地,全国油气勘查取得多项重要突破。油气探明储量增加,新增2个亿吨级油田、1个千亿方级天然气田、1个千亿方级页岩气田;油气开采继续呈现“油稳气增”态势,石油产量连续两年稳步增长,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低油价等不利因素影响,油气勘查开采完成投资下降、工作量减少。

一、石油和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大幅增加

2020年,全国油气(包括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完成勘查投资710.24亿元,同比下降12.0%;采集二维地震3.0万千米、三维地震4.27万平方千米,同比下降41.6%和9.3%;完成探井2956口、进尺839.42万米,同比分别增长2.1%和2.9%。

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3.22亿吨,同比增长17.7%,2018年以来保持持续增长。其中,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亿吨的盆地有4个,分别是鄂尔多斯、渤海湾(含海域)、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亿吨的油田有2个,分别为鄂尔多斯盆地的庆城油田和准噶尔盆地的昌吉油田。

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514.5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0.0%。其中,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盆地有3个,分别为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四川盆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气田有1个,为塔里木盆地的克拉苏气田。

页岩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918.27亿立方米,同比下降74.9%,新增探明储量来自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

煤层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73.1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50.5%,新增探明储量来自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探明油气田1060个(其中油田771个,天然气田289个),页岩气田7个,煤层气田28个,二氧化碳气田3个。累计探明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地质储量分别为422.00亿吨、16.88万亿立方米、2.00万亿立方米和7259.11亿立方米。

二、石油和煤层气产量持续稳步增长,天然气产量增长较快,页岩气产量大幅增长

2020年全国油气完成开采投资2249.48亿元,同比下降11.0%;完成开发井17297口、3579.70万米,同比分别下降26.1%和31.1%。

石油产量1.95亿吨,连续2年稳步增长,同比增长2.1%,其中,产量大于1000万吨的盆地有渤海湾(含海域)、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和珠江口盆地,合计1.8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92.6%。

全国常规天然气产量1618.22亿立方米,连续2年超过15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2%,其中,产量大于50亿立方米的盆地有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珠江口、柴达木和松辽盆地,合计产量达1499.67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89.6%。

全国页岩气产量200.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0.4%,产量主要来自四川盆地及周缘。2020年地面开发煤层气产量为57.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产量主要来自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生产石油73.50亿吨,累计生产天然气2.38万亿立方米,累计生产页岩气691.30亿立方米,累计生产煤层气288.66亿立方米。

三、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取得新认识

在新区、新层系、新类型等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是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气调查取得重要突破,南部梨树断陷吉梨页油1井首次在沙河子组获得日产7.6万方工业气流,取得陆相页岩气新层系和新类型调查重要突破;北部三肇凹陷松页油3井在常压、中低热演化泥页岩储层获得工业油流,开拓了页岩油调查新区。二是长江经济带下游安徽地区、中游湘中地区、上游云南大关和贵州丹寨等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三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新苏地1井在志留系两层压裂获得工业气流,志留系新层系油气调查取得新进展。四是煤层气调查在鸡西盆地煤矿采动区、采空区和外围深层的黑鸡地4井、黑鸡地3井、黑鸡地1井突破工业气流关,开辟了以煤系气为主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新领域。五是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跨越。六是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等重点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取得新进展。

全面分析总结了“十三五”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得出以下几点认识:一是陆上油气资源具备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的基础;二是大盆地仍是陆上油气勘探主战场;三是陆上剩余油气资源品质总体偏差,增储上产难度大,深层是重大发现主阵地;四是海域常规油气资源品质较好,近海是常规油气增产的现实领域;五是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大,是未来增储上产的战略接替领域,技术突破是关键;六是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经济性评价实现了地质资源与经济性可采资源对应衔接,技术创新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是降本增效、实现规模效益勘探开发的关键。

四、常规油气勘查深度不断加大;页岩油气勘查在陆相、常压和复杂构造区取得突破性进展

常规油气勘探主要在塔里木、准噶尔、四川、珠江口、松辽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的新区、新层系获多项重大突破。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在井深8200米寒武系盐下获日产油134吨、气4.59万方,地质理论认识上首次突破了8000米超深层石油勘探的“死亡线”;满深1井在井深7600米获日产油624吨、气37万方高产油气流,富满区块落实亿吨级规模储量;顺北地区新区带顺北57X、顺北71X等井取得重大突破,为顺北油田10亿吨资源阵地落实奠定了基础。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风险探井康探1井取得突破,盆地东部有望形成5亿吨以上规模油区;盆地南缘中段下组合深大构造风险探井呼探1井在清水河组获高产油气流,展现了盆地规模增储“油气并进”新格局。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蓬探1井、角探1在震旦-寒武系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战略突破,有望在四川盆地形成第二个万亿方大气区;川东地区寒武系新层系平桥1井风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开辟了四川盆地东部海相勘探新领域。珠江口盆地惠州26-6构造在古近系-古潜山及浅水区天然气勘探取得惠州地区自营勘探最大发现,开创了“双古”勘探新领域。

非常规油气勘查方面,松辽盆地北部古页油平1井在青一段获日产油38.1方、气1.3万方,英页1HF井青一段获日产油36.1方、气4416方,陆相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战略性突破,有望成为大庆百年油田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四川盆地川东南复兴地区涪页10HF井在侏罗系东岳庙试获日产气5.58万方、油17.6方的工业油气流,实现侏罗系陆相页岩油气新领域勘探重大突破;川东南武隆地区隆页3HF井在五峰-龙马溪组试获日产气7.2万方,实现常压页岩气新区带勘探重大突破;川东南道真向斜真页1HF井在五峰-龙马溪组常压地层试获日产气7.49万方,实现盆缘复杂构造区新区带页岩气勘探重要突破。

五、油气勘查开采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了油气储量产量的双增长

勘查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油气勘查不断取得新发现的重要保障。风险勘探评价技术创新引领了油气勘探实现战略性突破,有效指导满深1、轮探1、蓬探1、角探1、呼探1、康探1等井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超深断溶体成藏模式等理论新认识引领并指导顺北、富满等地区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大面积、高丰度页岩气富集理论指导了川南形成万亿方大气区;国内首次成功研制形成了三维感应成像测井仪器与配套处理技术,实现了各向异性储层评价突破;单点高密度地震物探技术不断完善并推广应用取得优质增效好效果,“四提”钻井工程技术有力支撑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超深井钻井超高温定向工程技术突破性进展在顺北油气田超深井钻探取得显著成效;渤海南部勘探老区地质理论创新高效指导垦利6-1、渤中29-6、渤中36-1等大中型油田发现;惠西南“双古”勘探理论技术创新指导惠州26-6新领域油气取得重大发现;断陷盆地高效勘探技术指导了北部湾高成熟探区优质储量的发现;地质新认识和工程技术创新指导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气单井产量取得突破;甜点精细刻画技术应用为鄂尔多斯东缘致密气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

开采技术的创新促进了油气田的高效开发。纳米驱油技术助力长庆油田低渗/超低渗老油藏挖潜降本增油;立体式大平台水平井钻井技术助推庆城页岩油规模开发;针对不同类型油气田开发的特色钻井工艺技术助力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油气田开发提质降本增效;压裂改造技术创新有效支撑了涪陵页岩气、华北致密气效益上产稳产;海上复杂河流相油田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创新有力保障了渤海油田持续稳产及高效开发;中深层低渗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突破推动了西湖凹陷黄岩区低渗气田增储上产;储层综合评价技术在延安气田产能建设中取得良好效果;煤层气井排采制度创新与增产措施技术助力柿庄北煤层气开发提质增效。

六、油气资源管理规范有序,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油气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自然资规〔2019〕7号),明确探矿权人发现可供开采油气资源可通过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进行报告的办法,划定可互相抵扣区块面积的“同一盆地”的边界范围。印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特殊海域油气矿业权有关适用政策的函》(自然资办函〔2020〕615号),明确特殊海域油气探矿权到期延续不扣减面积、免缴探矿权使用费;指导山西自然资源厅制定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开采管理办法、“三气”综合开发试点工作方案等改革试点工作。

持续推进油气勘查区块竞争出让,组织编制《油气矿产探矿权出让选区要求(试行)》,规范了油气探矿权区块设置条件、分类标准、地质资料清单要求、区块基本信息表的标准要求。筛选出贵州省6个页岩气区块开展油气矿业权竞争出让试点。持续推进油气勘查开采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川南、黔北、鄂西等地页岩气勘查开采,研究湖北省等页岩气区块出让,联合国家能源局设立了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开发示范区。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显示:近五年我国天然气储量产量实现快速增长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由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编写。

  近日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能源加速清洁低碳发展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我国天然气储量产量均快速增长,多元供应体系持续完善,天然气消费规模保持增长,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报告》公布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天然气发展情况:一是在天然气生产方面,国内资源增储上产成效显著,储量产量实现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1.36万亿元,年均增长7%。重点盆地和区域勘探获得重大发现,靖边、苏里格、安岳、延安、川西、米脂、东胜、渤中19-6等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新区新领域获得新发现,新增库车博孜—大北、川南两个储量超万亿立方米大气区。涪陵、长宁、威远、威荣和太阳等页岩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十三五”时期全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5.6万亿立方米,其中常规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97万亿立方米、页岩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46万亿立方米、煤层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0.16万亿立方米。2020年,天然气探明新增地质储量1.29万亿立方米。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保持高峰水平。“十三五”时期国内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量超百亿立方米,年均增长7.4%。202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1925亿立方米,比2015年增加579亿立方米,增幅达43%。

  二是天然气多元供应体系持续完善,天然气主干管网“全国一张网”基本成型。四大进口战略通道全面建成;海外资源进口实现多国别、多气源;国内管网骨架基本形成,“十三五”时期累计建成长输管道4.6万公里,全国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到约11万公里。

  三是天然气利用有序推进,消费规模保持增长。“十三五”时期累计新增“煤改气”用户1900万户、天然气供暖面积达30.6亿平方米,占清洁取暖总增加面积的31%;新增天然气发电装机4102万千瓦;低浓度瓦斯、通风瓦斯发电项目在山西、陕西、重庆等省(市)推广应用,瓦斯利用进入更高效阶段。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政策机制配套日益完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上下游竞争性环节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推动油气探矿权竞争出让与区块退出,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外资公司按规定取得油气矿业权等;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油气基础设施公平开放格局进一步夯实,管网体制改革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天然气在民生、替代煤炭、发电等领域持续加大利用规模,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5年来全国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量270亿立方米,年均增速11%。新增天然气消费量同等量热值的煤炭相比,实现减排二氧化碳5.7亿吨、二氧化硫630万吨。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日前,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并于26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有关情况。精心组织,确保“三调”数据真实准确2018年9月,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3年来,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全国各级调查机构和调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三调”工作克服地方各级机构改革和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取得了重大成果。“三调”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调查数据的真实准确是“三调”的生命线。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确保“三调”数据真实准确提供了根本保障。国务院“三调”领导小组多次研究部署,强调“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减少可能出现的人为干扰,千方百计提高数据质量”。自然资源部精心组织实施,先后召开上百次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几十次赴地方调研指导,反复强调“对调查真实性毫不动摇,寸步不让,虚报严惩”。“三调”主要情况先后经国务院“三调”领导小组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同时提出了重大工作要求。调查工作中,严格执行分阶段、分层级检查验收制度,及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县级初始调查成果平均经过了7轮“检查-反馈-整改-再检查”的核查整改。充分利用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技术,全面应用“互联网 调查”新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强化培训指导,先后开展国家级培训6800余人次,省级培训11万人次,提升调查一线骨干、核查和监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调查过程中,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在调查关键节点,先后开展4轮“三调”专项督察,覆盖了394个县级调查单元,在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方面发挥了重要制衡作用。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了5起弄虚作假和152起调查不认真不到位、审核把关不严等典型案例。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第三方数据质量综合评估结果显示,调查误差均满足设计控制标准,认为“三调”数据结果可靠。成果丰硕,全面掌握全国主要地类数据“三调”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面查清了全国国土利用状况,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全面掌握了全国主要地类数据:(一)耕地12786.19万公顷(191792.79万亩)。其中,水田3139.20万公顷(47087.97万亩),占24.55%;水浇地3211.48万公顷(48172.21万亩),占25.12%;旱地6435.51万公顷(96532.61万亩),占50.33%。(二)园地2017.16万公顷(30257.33万亩)。其中,果园1303.13万公顷(19546.88万亩),占64.60%;茶园168.47万公顷(2527.05万亩),占8.35%;橡胶园151.43万公顷(2271.48万亩),占7.51%;其他园地394.13万公顷(5911.93万亩),占19.54%。(三)林地28412.59万公顷(426188.8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9735.16万公顷(296027.43万亩),占69.46%;竹林地701.97万公顷(10529.53万亩),占2.47%;灌木林地5862.61万公顷(87939.19万亩),占20.63%;其他林地2112.84万公顷(31692.67万亩),占7.44%。(四)草地26453.01万公顷(396795.21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21317.21万公顷(319758.21万亩),占80.59%;人工牧草地58.06万公顷(870.97万亩),占0.22%;其他草地5077.74万公顷(76166.03万亩),占19.19%。(五)湿地2346.93万公顷(35203.99万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其中,红树林地2.71万公顷(40.60万亩),占0.12%;森林沼泽220.78万公顷(3311.75万亩),占9.41%;灌丛沼泽75.51万公顷(1132.62万亩),占3.22%;沼泽草地1114.41万公顷(16716.22万亩),占47.48%;沿海滩涂151.23万公顷(2268.50万亩),占6.44%;内陆滩涂588.61万公顷(8829.16万亩),占25.08%;沼泽地193.68万公顷(2905.15万亩),占8.25%。(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530.64万公顷(52959.53万亩)。其中,城市用地522.19万公顷(7832.78万亩),占14.79%;建制镇用地512.93万公顷(7693.96万亩),占14.53%;村庄用地2193.56万公顷(32903.45万亩),占62.13%;采矿用地244.24万公顷(3663.66万亩),占6.92%;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57.71万公顷(865.68万亩),占1.63%。(七)交通运输用地955.31万公顷(14329.61万亩)。其中,铁路用地56.68万公顷(850.16万亩),占5.93%;轨道交通用地1.77万公顷(26.52万亩),占0.18%;公路用地402.96万公顷(6044.47万亩),占42.18%;农村道路476.50万公顷(7147.56万亩),占49.88%;机场用地9.63万公顷(144.41万亩),占1.01%;港口码头用地7.04万公顷(105.64万亩),占0.74%;管道运输用地0.72万公顷(10.85万亩),占0.08%。(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28.79万公顷(54431.78万亩)。其中,河流水面880.78万公顷(13211.75万亩),占24.27%;湖泊水面846.48万公顷(12697.16万亩),占23.33%;水库水面336.84万公顷(5052.55万亩),占9.28%;坑塘水面641.86万公顷(9627.86万亩),占17.69%;沟渠351.75万公顷(5276.27万亩),占9.69%;水工建筑用地80.21万公顷(1203.19万亩),占2.21%;冰川及常年积雪490.87万公顷(7362.99万亩),占13.53%。用好“三调”成果持续加强和改进工作“三调”数据成果全面客观反映了我国国土利用状况,也反映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2017年国务院印发公布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要求,统筹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等目标,确定了2020年和2030年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分别是18.65亿亩和18.25亿亩。“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从全国层面看,实现了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从“三调”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过去10年的地类转换中,既有耕地流向林地、园地的情况,也有林地、园地流向耕地的情况,结果是,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耕地流向园地等农用地中,有的破坏了耕作层,有的没有破坏,“三调”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标注,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如果需要,这部分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因此,只要统筹安排,严格管控,完全可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一是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合理确定各地耕地保有量,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完成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二是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实行党政同责。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严格考核。三是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四是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二)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生态建设。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三调”将“湿地”调整为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并列的一级地类。“三调”结果显示,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全国有2.29亿亩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而又有2.17亿亩上述地类流向耕地,反映出生态建设格局在局部地区不够稳定,一些地方还暴露出生态建设的盲目性、生态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必须坚持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生态建设。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并严格实施。二是尊重自然规律,对“三调”发现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三是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依据“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三)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集约高效用地。“三调”结果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1.28亿亩,增幅26.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8.34%提高到62.71%,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但从“三调”数据看,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1.55亿亩,节约集约程度不够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闲置土地。全国村庄用地规模达3.29亿亩,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具有较大潜力。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决定了土地供需矛盾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提升用地效率。一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管控,城镇建设必须严格限定在城镇开发边界之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当在县域内统筹。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各类园区集约用地水平。三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四是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调整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加强项目生成阶段节约用地审查,建设项目可研报告要对节约集约用地情况做出专章分析,新上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应努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五是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培育出一批新型节地模式和节约用地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调”成果是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的基本依据。要加强“三调”成果共享应用,将“三调”成果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的统一基数、统一底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源:新华社

 

自然资源部关于发布《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等10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2021年 第51号

《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等10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批准、发布,自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标准编号及名称如下:
DZ/T 0375-2021 《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  

DZ/T 0376-2021 《智能矿山建设规范》  

DZ/T 0377-2021 《煤层气测井规范》  

DZ/T 0378-2021 《煤层气资源评价规范》  

DZ/T 0379-2021 《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DZ/T 0380-2021 《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  

DZ/T 0381-2021 《航空重力测量技术规范》  

DZ/T 0082-2021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代替DZ/T 0082-93)  

TD/T 1066-2021 《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  

TD/T 1067-2021 《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

 

  自然资源部

  2021年8月19日

 

辽宁:今年50余家矿山企业申报绿色矿山

日前,2021年辽宁省绿色矿山遴选评估工作已全面启动,50余家矿山企业积极申报,第三方评估机构严格按照省绿色矿山考评标准开展评估,并落实“以评促建”的原则指导企业整改完善,推进辽宁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绿色矿山列为重点工作,按照全省政府系统“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专项行动动员会议的精神,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已纳入对各市政府的绩效考核。年初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关于开展2021年度全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通知》,并召开全省专项工作视频会议,科学制定了年度考核目标和保障措施,以绩效考核调动各市工作的积极性,以细化的考核目标明确了全年的工作任务,以有力的措施保障高质量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从目前情况看,全省283个符合条件的矿山企业,正在积极编制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向绿色矿业发展的方向积极转型,符合条件的绿色矿山创建率达到100%,半年工作目标已高质量完成。

省自然资源厅积极谋划,统筹部署省级绿色矿山遴选工作,组织了5家第三方评估机构,按照省级绿色矿山考评标准,对参加遴选评估的50家矿山企业进行系统、全面地实地评估。目前,28家矿山企业评估分数超过80分,核查组正按程序开展核查;对于其他评估分数未达标的,已经责成评估机构将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形成问题清单和整改建议,指导企业“对标对表”逐项整改到位。“以评促建”的工作机制,不仅全面运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绿色矿山建设成果的客观公正认定,同时更全面发挥了评估成果对绿色矿山建设的有益推动。

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全省建成绿色矿山企业84家,2020年实现绿色矿山数量上的“倍增”,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54家,位列全国第11位,省级绿色矿山30家。省级绿色矿山创建库中有302家矿山企业,正在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今年还有283家将纳入省级创建库;阜新海州平安绿色矿业示范区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示范区名录。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立足于全省的矿产资源优势,全面推动绿色矿业发展。研究制定了菱镁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推动菱镁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组织研究省级绿色矿山建设专项规划,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全过程,努力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矿山企业,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绿色矿业发展新模式,推动辽宁绿色矿业建设走进新时代、实现新跨越。

 

辽宁省召开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

9月14日,辽宁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抚顺市召开。会议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建矿山将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并加快推进已有矿山转型升级;辽东绿色经济区和菱镁矿行业的生产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勘查,有序推进5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近年来,绿色矿山的建设不仅为矿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更对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业体系,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矿山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切实转变矿业发展方式,推动矿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为新时代全面推动绿色矿业发展明确了要求、指出了方向。建设绿色矿山是转变矿业发展方式,实现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矿山建设更是全省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任务和重大举措。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特别是2019年以来,全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绿色矿业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遴选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绿色矿山企业,绿矿建成数量由2019年初的25家快速提升到84家;今年又有50家矿山申报了省级绿色矿山,省厅正在组织评估。同时,全省还有302家矿山正在按照企业制定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开展建设,有283家矿山正在编制规划,年底前纳入省级绿矿山创建库,统筹进行科学指导和管理。3个勘查项目入选全国绿色勘查示范项目。阜新市海州平安矿业示范区入选国家级绿色矿业示范区名录,成为全国50个国家级绿色示范区之一。

通过不断研究与探索,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出台了《辽宁省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辽宁省绿色矿山考评标准》和《辽宁省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机构管理办法》。本溪市出台了《本溪市绿色矿山建设条例》,率先在全省以人大立法方式出台绿色矿山管理法规。全省不断完善的绿色矿业发展制度体系,使绿色矿山建设更符合辽宁矿业发展的实际,科学规划引领、重点行业突破、典型地区示范,全面推动辽宁矿业绿色转型升级。

目前,全省14个市已编制完成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构建了以自然资源部门为主,协同生态环境、财税、金融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健全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工作体系;探索出了标准领跑、政策扶持、以评促建、强化督导的助推模式。今年更将绿色矿山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以绩效考核推动全省绿色矿山建设。其中。大连市提出“2025年底前,全市在产矿山全部建成绿色矿山”的目标,鞍钢集团、辽河油田、省能源控股集团等中省直单位发挥大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下属矿山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会议指出,辽宁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绿色矿业发展新模式,引领我省矿业转型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绿色成为辽宁矿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鲜明色彩。

 

采煤塌陷区成为“金土地”的奥秘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金秋九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位于辽宁东部浑河冲积平原上的辽宁抚顺青年路南,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片片高粱涨红了脸,一块块稻谷压弯了腰,一朵朵向日葵低下了头,还有一碧千里的平坦足球场、景色优美的人工湿地。很难想象,在2018年以前,这里还曾是污水横流、杂草丛生、一片狼藉的采煤塌陷区和影响区。

抚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基地,在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煤炭资源的同时,也日积月累下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始采于1901年的西露天矿,曾为新中国贡献了8亿多吨优质煤炭。但由于百余年的开采,形成了74.73平方公里、相当于城市建成区面积53.4%的采煤影响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振兴发展迫在眉睫,采煤影响区治理势在必行。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抚顺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搞好评估论证,决不能就治理而治理,要将治理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做好整合利用这篇大文章。同日,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要“加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面对地质灾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困境,抚顺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统筹推进抚顺市采煤影响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采上百年的西露天矿于2019年6月30日停采闭坑后,掀开了由采转治的新篇章。抚顺市专门成立西露天矿退煤闭坑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暨城市转型绿色发展工作推进组,出台西露天矿治理开发行动计划,按照“产业 生态 民生”的思路,推进国家级煤矸石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金融小镇项目一期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项目实施,以此作为抚顺城市转型绿色发展的突破口。与此同时,抚矿集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西露天矿边坡回填压脚、疏干排水、消防火治理等工程项目,共完成回填压脚工程量1875万立方米,增强了矿坑帮坡的稳定性。为突出综合治理、员工安置、产业接续三者有机融合,他们还成立了辽宁西露天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为矿坑由生产向治理平稳过渡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们先后对6个稳定区域实施复垦绿化、生态恢复,完成治理面积1215亩。宜绿则绿、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组织开展了7次千人以上大型义务植树劳动,栽植各类树木95万余株,生态恢复治理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昔日矿坑今朝变公园,西露天矿正在谋求华丽转身。”西露天矿总工程师肖平在采访中说到。

为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区治理,尽快恢复生态环境,抚顺市以政府平台公司作为主体,积极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在2018年初,抚顺市成立了抚顺生态加产业管理有限公司,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为主线,致力于市场化手段推进采煤影响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解决采沉历史遗留问题为突破口、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标、以生态修复为目的,把影响百姓生产和生活问题、把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一并解决。

2018年8月开始,抚顺市政府整合采沉区所在区政府,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农业农村、矿业集团等单位和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力量,共同谋划并全力组织实施青年路南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此外,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采取市场化融资手段,以新增耕地指标的未来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方式,向农发行贷款2亿元,在整治项目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实现市场化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目的。

“该项目建设规模4960亩,对项目区内近400余家企业和住户实施了拆迁、补偿,发放拆迁补偿费1.6亿元,使几十年受采煤沉陷影响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区域生态环境、社会和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抚顺生态加产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抚顺市还结合采煤影响区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他们在实施采煤影响区整治的同时,为防止整治区避险搬迁后村民回流,再出现乱堆乱放的情况,在征得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市政府积极谋划接续产业来履行耕地保护责任、巩固治理成果,持续发挥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通过生态加公司引入社会资本抚顺腾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对整治后的项目区共同流转、共同经营。抚顺腾跃建设工程有限公累计投资3亿元,利用距离市政府仅2公里的区位优势,建设了以农业种植、采摘、农产品加工、仓储销售、农业观光旅游、运动休闲等一、二、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同时,他们利用治理后的土地植入光伏农业等产业项目,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站在矿坑边的观景台上眺望,可见矿坑西侧部分已是绿树成荫,满目青翠。“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矿山”几个大字,昭示着这里的变化。这正是抚顺市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持续推进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据了解,根据抚顺市“产业 民生 生态”同步推进规划,西露天矿这个最深处达420米、长度近7公里、容积超过17亿立方米的亚洲最大的废弃大矿坑,未来将成为抚顺市的“城市绿肺”和文化旅游聚集区,并建成国家工业遗址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而抚顺市开展的青年路南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也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生态环境的提升,以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优化为目的,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果初显。

目前,项目社会效益明显。他们通过市场化方式,以社会资本的介入,解决了多年来受采煤沉陷影响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搬迁企业和住户400余家,民生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工企矛盾得到改善。同时,生态效益也已初显。2019年以来,该项目区内建设了2个室内、3个室外足球场,2021年被选为辽宁省第十四运足球比赛场地。此外,项目区还种植了千亩向日葵和水稻等农作物,修建了广场、观赏路、木栈道、凉亭等基础设施。截至目前,项目区已完成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面积3600亩,整治新增耕地2200亩;种植水稻800亩,向日葵花海1000亩,玉米高粱等农作物400亩;修建园区道路共10公里,种植各类树木65000株,利用沟渠等种植草花200余亩,整治废弃坑塘6处,增加人工湿地800亩,使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春暖花开之际成为鸟类及小动物的栖息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得到验证。

“项目区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目前,项目已产生新增耕地2200亩,解决了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的占补平衡问题,节约征地成本近1.2亿元,节余耕地指标在省内进行交易,实现占补平衡指标收入1.1513亿元。”抚顺生态加产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更重要的是,项目区的接续产业正逐步落实。在实施项目时本着“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在修复后的工矿废弃地上实施农光互补、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休闲与运动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充分展示社会化市场化、参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果的同时,也促进了抚顺资源型城市的快速转型,实现了采煤影响区“生态 产业”的可持续、多元化发展。

昔日满目疮痍的采煤塌陷区,如今已成绿色生态经济园的“金土地”,并将成为抚顺市新的产业投资热土,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抚顺,这座古老的资源型城市,正在华丽转型、迅猛崛起!

来源:中国矿业报

 

省自然资源厅到我市调研指导生态修复工作

9月23日、24日,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蔡洪春处长一行30余人,到我市调研指导生态修复工作,市自然资源局、彰武县、新邱区相关负责同志陪同。

在辽宁排山楼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调研组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复核,指出了矿山企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下一步重点工作方向,并要求矿山企业严格履行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主体责任,加大历史遗留生态问题修复治理力度,集中力量尽快将原露天采坑南部边坡、原废石堆放场等区域治理完毕。

在彰武草原恢复生态示范区,调研组现场考察了项目治理成果。蔡洪春指出,该项目治理成果充分体现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要将彰武“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落到工作实处,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干出成绩、干出实效。

在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调研组认真听取了项目总体规划及建设进展情况。蔡洪春强调,要坚持保护、治理、修复、开发并重的原则,利用好基础调查工作成果,不断探索废弃露天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的新路径、新模式,力争使该项目成为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的典范。

在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调研组来到露天矿北帮,实地察看了项目区综合治理情况。蔡洪春指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开发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意义十分重大。一是突出规划先行,做好灾害治理、生态修复、开发利用的综合治理规划,全力抓好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开发。二是筹措储备项目,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多元化市场运作解决资金筹措难题,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同时,省厅将密切关注国家对生态修复、矿山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全力对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予以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副市长孙宇深入矿山企业实地调研我市

煤矿生产建设工作

9月20日下午,副市长孙宇带队,冒雨来到阜新市平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阜新弘霖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恒大煤矿等矿山企业,对我市煤矿的生产经营、矿山保有资源储量、绿色矿山建设、总体规划发展等方面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孙战、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执法部相关工作人员陪同。

孙宇指出,一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二是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以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全力保障我市冬季供暖用煤供给,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三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深刻认识建设绿色矿山是在自然资源领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应有之义。

孙宇强调,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坚决防范遏制事故发生,确保群众度过平安欢乐祥和的假期。二是要把安全生产作为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树牢“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严格落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严厉打击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做好矿山安全值班值守和地质灾害巡查,从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确保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三是要进一步提升矿山生产管理水平,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助推我市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